2018年以来,在降本增效、平价上网的大目标下,光伏制造企业开始推出基于大尺寸、TOPCon、HJT等技术的新品,以实现更优的度电成本。
顺应技术发展趋势,光伏装备企业快步疾行,不断推出适应产业、市场的新型设备,加速推进产业进步。作为光伏装备行业老兵,电科装备率先而动。
“2019年,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电科装备”)顺应时势,推陈出新,LPCVD、硼扩散、PVD等装备进入批量化生产,210毫米尺寸装备已实现大规模出货。”日前,在第十四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展览会上,电科装备副总经理周大良说。
电科装备副总经理、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周大良
顺应市场 设备兼容性不断升级
“从现阶段看,光伏产品大尺寸化将是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最后一公里的必经之路。”电科装备副总经理周大良告诉记者。
新型技术路线要在市场上崭露头脚,就需要装备的支持。目前,不管是高温氧化炉、扩散炉,还是PECVD镀膜设备、刻蚀设备,电科装备均推出了兼容大尺寸硅片的多型号产品。
以扩散炉为例,扩散炉是半导体生产线前工序的重要工艺设备之一,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、光电器件的扩散、氧化、退火、合金及烧结工艺。目前,电科装备M5111-10/UM型低压磷扩散设备在兼容166毫米硅片和210毫米硅片的同时,还保持了较优性能,温控系统、寿命等指标都得到了提升。
达到如此效果,并不只是“加大”这么简单。周大良介绍,从166尺寸产品开始,此前设备无法通过技改等方式扩大兼容性,必须研发新设备。而生产大尺寸产品对于设备的最大挑战,是工艺和经济性。“产品尺寸增大之后,对镀膜设备的均匀性和一致性要求相应提高,在满足工艺、产能要求后,还要将设备功率、损耗维持在一定合理范围内,以保证生产和控制运营成本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市场上大尺寸光伏产品主流规格还未有定论,166毫米、182毫米、185毫米、188毫米、210毫米,都是不同企业的路线选择。而为了满足下游制造端需求,电科装备光伏设备均能兼容。“目前,大部分厂商和我们订购设备时,都要求设备最大能兼容到210规格。”说。
智能制造 从设备到数字车间
随着“智慧”理念不断深入社会生活,光伏产业逐渐和“大云物移”等高科技相连接。在智能制造设备的支持下,我国光伏产业也进入智能时代。
展会现场,与会人员受邀观看了电科装备500兆瓦高效PERC电池智能制造示范线宣传片。通过视频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们能看到车间内,工业机器人精准地进行操作,AGV智能小车来回穿梭。据了解,这些工业机器人和AGV智能小车每天承担着数十万电池片的抓取和传递工作。此外,通过输送线、射频识别等多种技术方式,车间可实现设备全自动上下料、工序间物料全自动配送、产品制造过程全流程追溯等。
“光伏产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最直观优势是,极大节省了人工成本。在机械化和电气化设备的加持下,极大地减少了人工干预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产品优良率。”周大良说。
周大良告诉记者,要真正实现智能制造,除了硬件设备的智能化外,还需要智能信息平台。“生产自动化是第一步,在此基础上,运用SCADA系统、MES制造执行系统、信息集成与互联系统等可以在软件上给予智能工厂支持,实现业务的分析和优化,减少口头纸面工作,提升物流作业速度,信息实时更新,且透明、共享、互联互通。”
另外,电科装备也在积极布局和推动智慧能源系统建设,前不久承建的湖南省第一个风光储充微网示范项目实现并网发电,是电科装备在光伏应用技术新探索的最新成果,周大良告诉记者,电科装备作为国内起步最早的专业光伏系统集成服务商,可为客户提供各类光伏电站一站式解决方案,下一步我们将以光伏项目为主营业务,拓展充电桩、储能微网、节能改造等综合能源及分散式风电业务,实现主营业务多元化。
从国产第一台软着陆扩散炉,到第一条高效电池智能制造生产线,电科装备一直致力于高端光伏装备国产化、产业化、智能化。随着产业技术不断迭代,光伏发电的成本优势、安全性能和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将越发明朗。新的起点,更高要求,电科装备早已做好准备。